1、明确使用场景
通勤 / 差旅:建议选择主动降噪功能较强的耳机,降噪深度≥35dB,并且支持多模式切换,如通透模式、抗风噪等,方便在不同环境下使用,如入耳式或头戴式降噪耳机。
运动健身:需要选择防水防汗等级达到 IPX4 级以上的耳机,佩戴要稳固,可选择带有耳挂、鲨鱼鳍设计的入耳式耳机或耳挂式半入耳式耳机,同时关注续航能力,单次续航≥6 小时为佳。
影音娱乐:侧重音质表现,选择频响范围宽广、支持无损编码如 aptX Lossless 的耳机,此外,低延迟技术也很重要,延迟<80ms 能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,头戴式耳机在音质和声场方面通常有优势。
商务办公:选择支持双设备连接、ENC 通话降噪的耳机,能确保通话清晰,智能交互功能如光感启停也可以提升使用便利性。
2、关注音质表现
发声单元:一般来说,大尺寸的动圈单元音质更好,如 40mm 以上的动圈单元,低频会更饱满;振膜材质方面,类钻石镀晶振膜等高端材质优于普通 PET 材质,高频更通透。
音频解码:安卓用户优先选择支持 LDAC/aptX HD 的耳机,苹果用户则认准 AAC 编码,追求无损音质的话需选择支持 aptX Lossless 的耳机。
调音技术:品牌自研的声学方案可以优化三频均衡度,使声音更加清晰、自然,避免出现 “闷糊感”。
3、考虑佩戴舒适度
入耳式:单耳重量<5g 较为舒适,同时要注意耳塞的材质和尺寸,硅胶套通常有 S、M、L 多种尺寸,要选择适合自己耳道的尺寸,避免长时间佩戴压迫耳道导致不适。
半入耳式:重点是耳机 “耳柄” 的角度要贴合耳甲腔,佩戴时不要用力按压,找到自然承托的感觉,避免外耳皮肤压迫疼痛。
头戴式:耳罩采用蛋白皮、记忆棉等柔软材质,头梁压力分布要均匀,重量控制在 300g 以内,同时头梁的调节范围要足够大,以适应不同的头围。
4、查看技术参数
蓝牙版本:建议选择蓝牙 5.3/5.4 版本的耳机,抗干扰能力更强,延迟更低,尤其适合游戏场景。
芯片方案:不同的芯片方案会影响耳机的性能,如高通 QCC 系列支持高清传输,ADI 方案则在降噪方面表现出色。
续航能力:降噪开启状态下单次续航≥4 小时,配合充电盒总续航>20 小时,并且支持快充功能,如 10 分钟充电可使用 2 小时,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。
5、考虑附加功能
智能交互:一些耳机具备光学检测功能,摘下耳机即可暂停播放,还有的可以通过 APP 自定义 EQ、降噪曲线等,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置。
扩展性:多设备切换功能可以让耳机在手机、电脑等多种设备之间快速切换,空间音频功能则能提供更沉浸式的听觉体验,反向充电功能可以为其他设备应急充电。
6、确定预算与品牌
预算:耳机价格差异较大,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。在设定预算后,挑选性价比高的产品,即在预算范围内能提供最佳音质、舒适度和功能性的耳机。一般来说,300-800 元的耳机性价比相对较高。
品牌:知名品牌通常在研发和生产上投入更多,产品质量、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更有保障,如索尼、 Bose、森海塞尔等,但不同价位都有性价比出色的产品,可综合对比选择。